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六讲 交友之道

第六讲 交友之道


  前面,我们讲了“做人之道、做事之道、做学之道和君子之道”。按这些道理做人、做事、做学,我们将成为一个君子。

  然而,要想在社会立足,成就一番事业,你的周围就少不了一批朋友。也就是说,成功的人生需要良师益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朋友是自己选择的,《论语》将告诉你如何选择让你终生受益的朋友,所谓益者三友。

  一、成功的人生需要益友请看《论语》8.0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他有一位老朋友,很有才能,却经常向没有能耐的人请教;博学多识,却经常向孤陋寡闻的人求教;他很有学问,看起来却象什么都不懂似的;满腹经纶,却虚怀若谷,从不炫耀;别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昔日我的这位老朋友就能够做到这些。”这位朋友就是颜回,曾子很钦佩他,引他为知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好朋友颜回对曾子人生的影响。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是主观认知能力的选择;一个人能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客观环境对自己主观行为能力的选择。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朋友和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说到朋友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及“鲍管之交”,也就是辅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齐襄公在位时(公元前697—前686),荒*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鲁国稍远,管仲带兵快马前奔,正遇上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咬舌奔血,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后又日夜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宰相。这时候,鲍叔牙力荐管仲。鲍叔牙作为管仲的朋友,都是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管仲的:一是少年时助其摆脱贫困。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就由鲍叔牙出资合伙经商。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境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二是从军后,多次帮助管仲摆脱困境。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都临阵逃跑。因此人们讥笑管仲,说他贪生怕死,差点要开除他。鲍叔牙就向上司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而是担心年迈的母亲无人供养,才不得不那样做的。当时,周围的人皆以为鲍叔牙有才能,管仲属无能之辈,但鲍叔牙始终认为那是机遇未到,管仲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是助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竭力推荐管仲出任宰相。齐桓公深记管仲那一箭之仇,但最终在鲍叔牙的竭力推荐和游说下,从内心里接受了管仲,还择吉日亲自迎接管仲,拜其为相。齐桓公原来是准备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则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您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并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

  鲍叔牙的经世才能和宽厚德行是有目共睹的,自少年开始,口碑就非常好。自从认识了管仲后,若有两个位就比翼齐飞,若仅一个位则拱手相让。特别是齐桓公任用管仲后,鲍叔牙更是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直到管仲死后,鲍叔牙才继任为相,真可谓对朋友忠肝义胆。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朋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古代如桃园结义,现代如新民学会等。

  二、关于择友的标准和原则《论语》16.04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朋友正直、诚信、知识广博,交这样的朋友是有益的。与以下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的人,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在孔子眼里,有三种朋友是值得交往的:第一,友直。朋友正直、直率,够义气。你有困难,他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你有缺点,他会不留情面,当面说你;路见不平,他会挺身而出,拔刀相助。

  第二,友谅。朋友非常可信、又善解人意。你什么话都可以同他讲,他也会真诚地向你敞开心扉,为你排忧解难。对于这样的朋友,有时对家人都不讲的话,你都愿意跟他讲。

  第三,友多闻。朋友见多识广,或经验丰富,或知识广博,或真才实学,或思路敏锐,每次与他交往,你都能学到东西,增长见识,有的甚至终生受益而难以忘怀。

  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则把朋友分为四类:其一,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其二,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其三,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其四,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意思是说:以道义互相砥砺,有了过失相互规劝,这种叫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危急的时候,都可相处得好,遇到生死关头,可以依靠,这种叫密友;甜言蜜语像糖似的,以吃喝玩乐相往来,这种叫昵友;有了利益说互相争夺,有了祸患互相倾轧,这种叫贼友。古之圣贤对交友的论述可谓精辟之至。

  以上是择友的标准。那么,交友的原则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15.40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这里,道应该是指彼此的志趣和主张。也就是说,志趣和主张不同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共谋大业的。这既是共同谋事的一个前提,也是交友的一个原则。如果彼此的志趣和主张不同,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总是相左,那怎么可能成为一对好朋友呢?更不用说,互相之间要忠肝义胆地对待对方呢?在英文里,合作伙伴叫PARTNER,也可以解释为配偶。

  有一种说法,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有时比选自己终生的伴侣还要难。可以试想,一个君子倘若与小人合作,那么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经常为谋利的观点和手段不同而争执。弄不好,还可能因为小人背地里搞阴谋而败坏了君子的名声,葬送了本来很有前途的事业。纵观一生,前期他与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后期、特别是文革中,他周围是四人帮之类的阴谋家,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是否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谋事,对于事业的成败,是何等重要啊!

  交朋友也要随缘,顺其自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刻意追求,“乐多贤友”,真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靠的是真诚相待,志趣相投,而不是靠甜言蜜语或送礼来维护的。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经得起外界环境的考验。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志同道合是建立、巩固和发展朋友关系最重要的纽带。要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结交朋友,在生活、工作、事业中互相帮助。

  三、关于如何对待友请看《论语》10.12,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意思是:孔子托人带去对他邦朋友的问候,一定是再三施礼,遥遥相送。

  是呵,托人问候远方的朋友,一定要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所以,孔子拜了一次不够,再拜一次。反之,如果你只是心不在焉地随口捎带一声,别人也不会认真地传达你的问候。

  联系到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体会到孔子的待友之道是一贯的。两千多年前,孔子能够拥有三千弟子,他的待人之道可见一斑。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论语》给了很多重要的启示:第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一般人相比,对朋友作出的承诺,更应该树立说话可信、办事牢靠的品牌。“士为知己者死”,说的就是:为了履行对朋友的承诺和托付,可以两肋插刀,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曾子在《论语》1.04中强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很清楚:为别人办事,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必须尽忠尽心,竭尽全力。

  第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很清楚:君子总是以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以贤者为友来提高自己的仁德。所谓君子之交,往往是双方互相倾慕对方的学问和品德,终而成为朋友和知己。在学问上,经常交流和切磋,互相取长补短,受到对方有益的启示;在品德上,相互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仁爱之心在见贤思齐中自然升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因为朋友来了,可以相互切磋一下学问,也可以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人生的志向和仁爱之心。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呢?今天,以文会友已经成为我们读书人常用的口头禅。然而,以文会友,特别是后半句以友辅仁的涵义,我们是否已经真正理解了呢?其实,以文会友不仅包括在一起切磋学问,激扬文字,更包括在一起抒发理想和仁爱之心,倾慕对方的美德。

  孔子一生交友甚广,无论是官吏还是平民,只要是对自己的学问、德行有长进的人,都是益友。并且直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现在有些人,既没有德行,也没有本事,就是会钻营,喜欢攀高官、尚权势,恨不得自己与哪个高级官员是亲戚才好,年年重礼拜访,阿谀奉承,希望高官贵人可以拉自己一把,有的甚至想方设法“跑官”“买官”。可是这一套,对孔子来说是深恶痛绝的。

  第三,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可以看出孔子交友是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对朋友不能求全责备。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了解和理解你的朋友,不能因为某些小事而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正因为孔子的这种着眼大处,不拘小节,求同存异的交友之道,让他的朋友越来越多。正如《论语》5.17中孔子赞赏的一位君子那样:“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齐国大夫,平为谥号。一代名相,他的言行被后人汇集于著名的《晏子春秋》。关于这里的“久而敬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皇疏》的解释是:“此善交之验也,凡人交易绝,而平仲交久而人愈敬之也。”《集注》的解释是:“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按照第一种理解,孔子的话可以解释成:“晏平仲善于与他人打交道,相交越久,他越敬重对方。”由此而解释,晏平仲之所以具有出色的外交成果,就是因为他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对朋友和对方的恭敬。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一般来说,初交朋友,相互之间能相敬如宾;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比较随便,慢慢地忘了朋友间起码的恭敬和相互尊重,有时还会相互耻笑,甚至反目为仇。然而,晏平仲与众不同。据记载,凡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和同事都感受到:时间越久,晏平仲对别人越恭敬,因而大家都乐意与他交往。

  按照第二种理解,孔子的话可以解释成:“晏平仲善于与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是敬重他。”要做到这一点,也许更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让老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敬重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需要你个人具备让别人越来越敬重的人格魅力。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你本身学识非常广博,且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让人感到与你交往,始终能从你身上汲取知识和力量;二是你待人总是很谦和善良,有情有义,让人感到与你交往,非常融洽,非常舒服,非常可靠,因而愿意把你引为知己。

  第四,朋友之间交往一定要互相尊重。换句话说,没有互相尊重就没有朋友。这里,有必要提到朋友之间相互劝谏的问题。孔子认为,结交一个好友不是一件容易事。若不小心维护友情,朋友就可能离我们而去。朋友有错,自然要劝谏,但必须要方法得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也就是说,劝谏对方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劝解或告戒对方。如果朋友听不进去,就不要强人所难。切记:劝谏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

  最后,就是要做到“君子之交淡若水”。庄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淡淡若水的君子之交,自古以来倍受推崇。然而,今人未必能准确解读这个淡字。有时淡便是真的淡,有时淡却是真的浓。与人交往,不可绝对求淡,即使是君子之交,也有可淡者,也有不可淡者。可淡者有三:一是可淡乎贵贱。身世的高低,地位的尊卑,财富的多寡,这些都可以淡化。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不会注重这些方面的。

  二是可淡乎远近。君子之交,不在乎人事关系上的亲疏和时空距离上的远近,只在乎是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三是可淡乎名利。并非人人皆有名利之心,也并非人人皆无名利之心。君子之交,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于不可淡者,也有三方面:一是不可淡乎情。情是交友的基础。无情何而能成友?友情不可淡,淡漠友情亦不是君子之交。

  二是不可淡乎信。《论语》中多次提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见,古人与朋友交往,是十分重视诚信的。诚信,是一个人立世之本,也是交友之本。

  三是不可淡乎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义字当先。子曰:“毋友不如己者。”在仁义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不要和他交朋友。君子之交,不可无义。今天我们虽不提倡“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愚鲁直言,但君子确乎可以为朋友而舍生取义。

  思考题1、在你的心目中,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

  2、按照孔子“益者三友”的标准,看看你目前的朋友中,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3、以《论语》的交友之道为题,写一篇你的体会。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41.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