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四讲 做学之道

第四讲 做学之道


  “做学”,就是要达到做精课程、做特专业、做强学校的目标。“教”本质上是“做”,是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就是做学一体。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身体力行,能说会做,学以致用。中侨人将“做学”形成自觉,常驻身心之中,内化为素质,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推动自信,不断完善,达到自强。通过做学,培养学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的发展型人才。

  蒋院长提出了“崇文通理”的办学理念。所谓文,就是文明和文化。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与文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所谓理,就是事理和哲理。事理是科学的象,哲理是科学的道。事理与哲理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同源于实践,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所谓做学,就是要提倡人文和科学精神。关于如何做学,《论语》给了我们很多智慧,主要是:

  第一,重视素质教育孔子是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其教育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德为先,德、智、体、乐、美全面发展。

  据记载,孔子办学,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8.08。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学“六艺”:礼、乐、射、御、书、算。也就是要知礼仪、善音乐、会射箭、御骑驾、绘书画、懂算术。孔子认为,志向和仁德是教育的大方向,六艺则是教学的具体内容。

  现代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具体地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目标是求真,也就是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文学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的目标是求美,也就是引导人们塑造美好的心灵,追求美好的人生;大部分宗教和伦理学的目标则是求善,也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为善,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一句话,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是必须的。崇文通理,才能成就人生。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方向。所谓崇文通理,就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崇尚人文与科学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乐、美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对事业有责任感的人,成为一个受家人爱戴、受同事尊重的人,成为国家所需的栋梁之才。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

  林书豪带来的感慨最近,林书豪的名字被越来越多地为国人所熟悉。这个看上去非常亲切的华裔青年开始了在NBA近乎神奇的表演,成为了NBA新秀赛前三场比赛得分最高(87份)的人,这个数据足以和乔丹大神比肩,连奥巴马都成了他的粉丝。特别令我们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他竟然是哈佛毕业的!哈佛大学自1953年后首位进入NBA的球员。在茶余饭后热议之后,人们不禁会问:林书豪的故事是否会发生在中国?

  我们先来情景转换,扪心自问一下:1、如果你是哈佛毕业的,你会去打篮球吗?

  3、如果你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你会去打篮球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么请问为什么?

  对于林书豪这样一个哈佛经济学的高材生而言,他肯定面临过这样一次选择:去华尔街还是去NBA。如果是按中国人一般的思维方式做决定,那么很显然选择去华尔街绝对是稳中求胜。很简单,做一个拿百万年薪的、以篮球为个人爱好的华尔街人。中国人肯定认为,这挺好啊!

  但是,至少有两点不一样了:1、肯定不会有今天NBA的林书豪了。2、林书豪违背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也许这辈子他会在华尔街永远惦记着自己的篮球梦。

  思考题1、我的兴趣爱好究竟是什么?

  2、你对学校推出的炎培计划,满意吗?为什么?

  第二,强调知行合一孔子学一生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总结了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学习方法和原则。特别是孔子在《论语》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很清楚:学到的东西经常自觉地予以实践(实习),不是件愉悦的事吗?在孔子看来,学习首先是一件愉悦的事。很显然,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孔子的继承人曾子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论语》第一篇第四句,曾子说:“传不习乎?”意思是:学过的知识和师长之传,自己是否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实践(习)了?可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成为知识。

  今天,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来说,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定岗实习,是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才实学的唯一途径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办学质量;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办学特色。德国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校企合作办学,受教育者既是学院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近年来我院实行校企合作的情况也表明,经过企业实训的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比较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为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更是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

  自去以来,我院与昌硕科技等企业合作,完全按企业的要求,订单式地培养企业准员工,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在这方面,各系都在积极努力,经济系与中兴证券、管理系与万家物流、艺术系与室内装潢集团、外语系与上海万豪大酒店、机电系与永达汽车之间的校企合作,都进入了实际*作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有两个关键词:对于学生来说,要强调到企业实训,其关键词是顶岗实习;对于教师来说,要熟悉企业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其关键词是双师型师资。

  思考题1、我希望到哪些企业去实习和就业?

  2、你喜欢读哪些课程?为什么?

  第三,首创因材施教孔子关于如何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先说说因材施教的来历,请看《论语》11.21一段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孔子:“听到好事,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自己去行动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好事,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是的,听到好事就应该立即行动。”

  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要让他谦退一些。”

  上述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老师对每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各尽其材,有所进步。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充分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讲课不分对象,千篇一律,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也不管授课效果。

  在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之后,又该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其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还有愚钝出名的高柴。智力和智商水平参差不齐,便采取分成教育。

  比如高等数学,按原来的教材和方法施教,高职学生半数以上不及格。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教学部的杨培国老师就开动脑筋,按照我们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从教材入手,自编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另一方面采用数学建模和大作业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建立数学兴趣小组,让有兴趣的学生学得深一些,以参加国内数学竞赛为目标。此事说明,只要我们肯用心,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其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不仅教学的方法要有所不同,而且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因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父兄的意见再行动;因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其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再就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的伦理规范。就像朱熹家训所言: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友也。妻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第四,倡导终身学习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珊诗书、定礼乐、学周易、修春秋,都是60岁以后做的事。可见他是终身学习的楷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越来越渊博,他心态越来越年轻,思想越来越成熟。这是我们要向孔子吸取的智慧之一。有的人,年龄不大,心态老了;有的人,年事已高,心态却年轻。其奥妙在于:要不断学习。

  关于孔子的好学,《论语》中有很多记载。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就感到奇怪了:“孔子不是很有学问吗?他到了太庙,怎么每件事都要问呢?”孔子听了这话,淡然一笑说:“这才是真正懂礼呵!”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学和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问,哪来的学问呢?对照孔子,他这么有学问,这么知书达礼,在太庙还每事必问。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也指出:“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发现谁唱得好,就必定请他重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看来孔子也是很喜欢唱歌的,且“见贤思齐”。看到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他重复唱一遍,以便自己能够原汁原味地效仿、跟着唱。如此求真求善,难怪孔子对礼乐那么精通呢?!

  他教弟子以“六艺”,把礼、乐放在优先的位置。他说:“立于礼,成于乐”,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

  特别令人感叹的是,据记载上述这段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已经63岁了。你看,63岁还像小青年那样,跟着学唱歌。我们有这种情趣吗?

  《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喜欢音乐的事,说明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般人对夫子的印象大概是:很严肃,甚至有点乏味。其实不然,孔子不仅自己喜欢唱歌、精通音乐、崇尚礼乐,而且把这种高雅的情趣积极地传授给学生们。他给学生讲《诗经》,把每一首都谱以乐曲,让学生们学唱。正象一位大师说的那样:“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诗经》分为风、雅、颂,其实每一首都可以唱的。不唱,怎么能体验其诗境和诗意呢?”是呵,一个精通音乐、崇尚礼乐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是美好和谐、充满仁爱的。

  关于学习,《论语》7.0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从不厌倦,这些对我来说有何难的呢!”孔子的这段话,也可以说是为人师表的三件事:第一,默而识之。不仅要默默记住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要对身边的一事一物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默默地记在心上。

  第二,学而不厌。知识和经验犹如浩瀚的海洋,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能说有学够的时候,可谓学无止境。所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是必须的。

  第三,诲人不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且从不厌倦,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呵!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成了万世之师表。

  思考题1、你有没有“每事问”的习惯?

  2、你对“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如何理解的?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39.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