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第七讲

《论语与商道》第七讲


  《论语》雍也篇第六

  第五篇作业点评

  第一题:工商1汤丽丹我对晏平仲印象最深刻。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平仲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工商2班文大芳:我对漆雕的印象最深刻,因为他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漆雕开,鲁国人,小孔子十二岁。东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513年,39岁的孔子从齐国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时,二十七岁的漆雕开从师入学。他谦虚好学,喜读《尚书》,品性清高,不慕仕进名利,《韩非子/显学》记载道:“漆雕开之仪,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候”是个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后来创立儒家八派之一的漆雕氏儒学。漆雕开是个极富责任感的人,他对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负责,他对社会负责,通过人文的修养,他已经建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念,不愿意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随意出仕公职,拿国家社会的公权力来满足个人的虚荣与利欲。

  第二题:国际商务49汪天禹“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

  国商李方:我对“三思而后行”的理解:一思:遇事要冷静、冷静、再冷静;二思:给自己一分钟,想想这件事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去做,做的后果是什么?

  三思:遇事后要多想多思考,少说话,心态平静、沉稳。切记:发生任何事情,天都不会塌下来!

  想好后再付诸于行动,相信事半功倍;自己有主意,再倾听别人的忠告和提醒;记住:任何事情都不要表现在面部上。

  工商1班余迪“三思”的含义应该是:第一,思考是否可为之,可否?

  第二,思索要为之事,能否?

  第三,思想过程是否分析了解透彻,成否?

  这样一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会先静冷思考这件事是不是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这样分析思考问题,不但在工作上,在为人处事上对自己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思为先行,行成思果。思想正确与决定行为是非对错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你在还没思考前就行动,冲动行事只会给自己带来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要“三思而后行”,切忌冲动行事,不要在做完后才后悔自己的决定。

  工商2费佳玲:“三思而后行”,乃先圣就为人处世方法所作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事当先,首要寻思的是此事是否可为之。事事均为之,超出人的局限能力,使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消耗于忙忙碌碌之中。与其碌碌无为,还不如不为之。智者处事之前必舍得花时间、用心思、做足功课,分析所为之事是否正义、符合真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跟随时代潮流,尔后理性推导处事过程必然会派生出哪些利弊,会造何福,又会致何祸?事先不去思虑是非、得失、祸福,仅仅凭人之利己本能、官场潜规则、心情使然、意气用事,结果必然事与愿违,过程与恶相拌,越做越离谱,好心办坏事,善心铸恶果。世界上有许多事,因为不可为,一旦非得去为之,结果是一切白费劲,注定失败告终。所以懂得放弃、能够主动放弃者不是俊杰,也是智者。成事难,能够忍痛放弃更难。

  徐美玲同学:祖先留给我们一些很好的传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然而“三思而后行”这一句话到了当今的世界,是否有过时的感觉呢?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来能够高度发展,不得不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他们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都比中国早一轮,我们总是跟着他们后面跑呀,追呀的。正因为先进国家采取更加激活的思维方式,使行动更快,决策更快,不在一个问题上三番到四。再看中国,什么东西都过分强调以稳为先、以稳为准,到最后只能是失去机会的多,发展缓慢。因此,我们中国要在当今世界立足,一定要抛弃一些不良传统,吸收一些先进和好的东西,不应什么事情都遵循“三思而后行”这一不太适宜的思维方式。

  李雨薇同学谈“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特别是遇到重大问题,更需要进行全方位思考。

  “三思而后行”是一而再、再而三思考的结果。

  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并不是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只是要求在这样一个思前顾后的过程中,能让自己有所转变,以至于不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太过于冲动,没有用理智来让自己平静,做出了很多难以挽回的事情,其实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当时没有三思而后行的缘故。

  第三题:国际商务张云涛我的志向是做一名记者。我会去访问我最佩服的鲁老师,她是个勤奋好学、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老师。每天早上,每个夜晚,她都在辛勤耕耘。在学生的心中,她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而且还是他们的朋友、母亲。当孩子需要温暖、帮助和呵护的时候,她一定在孩子们的旁边开导他们,安慰他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她简直是神。假如我是记者,我会揭露假恶丑。对于那些贪污国家财产的人,我会极为愤慨。我要让他们的丑事公开于世,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指责他们,让他们无地可容。我还要揭露社会的恶习,抨击人性的丑恶……为了实现我的记者梦,我要努力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多留意新闻报道的手法,多学习写作技巧,多锻炼自己讲话的语言艺术,充实自己……我相信,只要不忘记方向,最终必能成功!

  10报关2昌莉3号我宁可做一个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伟大而无梦想、无愿望的人。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而我却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10报关112号刘亚娟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的志向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有了目标就等于找到了方向。

  我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本科的考试。说着容易,要想通过需要很大的努力。上次去考试看到好多人参加,压力很大。然而,不给自己压力,就会一不小心被太多的人甩在身后。

  我的长期志向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做一个采购人员,赚很多钱给家人,报答他们,和他们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不让他们再劳累。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就要靠自己的努力,照顾家人,给家人幸福。

  我明白,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世上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东西,我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所以我要靠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我的目标。

  10国航李少峰28号我的人生志向,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无灾无难的小资生活。也许这种志向,没有什么宏才大略,但是懂得生活中的品味,懂得去享受生活。追求生活品质,懂得花钱,清楚自已喜欢什么,享受那些美而精致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名牌买名牌,为了告诉人们我是很有钱的那种,我想当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

  小资是一种精神追求。与物质无关,与个人追求和观念有关;与身份无关,与情趣有关;与收入无关,与执著有关;与购买能力无关,与消费品位有关;与毕业院校无关,与个人修养有关;与是否获得成绩无关,与个人境界有关;与朋友多少无关,与能否具有对话基础有关。

  6.0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雍,冉雍,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南面,面朝南方而坐。《集注》的解释是:“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故南面者,也可以解释为出仕任官,当一方之任。

  孔子说:“我的学生冉雍,可以让他出仕为官,当一方之任。”

  坐北朝南是尊位。古代君王卿仕治事临民,皆位于南面。正如《包注》所说的:“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可使治国政也。”在孔子眼中,要出仕为官,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和宽容待人等美德。他认为,学生冉雍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素质,所以他相信冉雍可以出仕任官,当一方之任。后来的事实证明,冉雍确实具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说明了孔子对学生是非常了解的,真可谓有识人之明和先见之明。

  6.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者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从来不迁怒于他人,也不会两次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可惜呵!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闻这样的好学者。”

  可见,好学者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不迁怒。发现问题,从不迁怒于别人,而是先反省自身,看看自己有否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这样的反省,显然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同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二是不贰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好学者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至于不会两次犯同样的过错。

  在孔子的眼中,颜回就是这样的好学者。

  6.0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不违仁,《皇疏》:“既不违,则应终身。而止举三月者,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

  其余,指孔子的其他学生。

  日月至焉,《集解》:“暂有至仁时。”

  孔子说:“颜回么,其心能长久地不违背仁德,而其他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德罢了。”

  偶尔行仁德之事,很多人都能做到。正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也就是说:“既不违,则应终身。”只有把仁德和善意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心中,才能一辈子始终如一、自然而然地坚持行善。

  颜回在孔子的学生中被列为德才之首,孔子评价他心存仁德,能坚持三个月之久不违背仁德。其实,“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显然,孔子在这里说三个月,并不仅仅指三个月的意思,而是指他能长期坚持不违背仁德。相比之下,孔子的其他学生只能做到:“暂有至仁时。”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读DAN,第一声。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呈圆形。

  孔子说:“贤德呵,颜回。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难以忍受其苦,而颜回却从来没有改变其乐。真是贤德呵,颜回。”

  贤人自有其乐趣所在。古圣先贤的学问,当今世界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都深深地吸引他们去学习和思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里,且乐在其中,当然对粗茶淡饭、居住简陋就无所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他们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颜回就是这样一位有志于学、专心修道的贤人。在此,孔子并不是主张读书人都去过穷困的生活,而是赞赏颜回在穷困的生活条件下,也能孜孜不倦,并自得其乐。这是很不容易的。

  思考题1:

  我们应该向颜回学习哪些品格?结合自己的情况,选一个对你最有吸引力的品格来论述。

  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贫而乐道,勤奋好学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指礼有其本。”也就是说,质是自然、朴实,没有经过修饰的;而文,即文采,是经过修饰的。

  史,《包注》:“史者,文多质少。”《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

  文质彬彬,《包注》:“文质相半之貌。”《集注》:“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而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也就是说,文与质配合适当。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未免显得粗野;而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不真实。只有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是君子。”

  自然与朴实是美德,文采与斯文是修养。然而,过于朴实,就会显得没有教养;而过于斯文,又难免给人以虚伪的感觉。只有两者结合,恰到好处,在朴实中伴随着文雅,在斯文里透露出淳朴的人,才能让人既喜爱、又可信。

  例:刘、关、张

  中外历史都证明:一个国家太平盛世久了,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文化艺术却特别发达。文化艺术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刻。古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都发展到了巅峰,国运也随即转衰微,很快被野蛮民族所征服。中国的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国家,其被元朝取代,也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思考题2

  现代大学生是否应该文质彬彬?为什么?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

  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名须,字子远,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务民之义,《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先难而后获,《孔注》:“先劳苦而后得功。”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对人民尽心尽力,合乎仁义;对鬼神恭敬而远离它,这就可以称得上聪明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符合仁。孔子说:“对艰难困苦的事抢着做,对获利授功的事退却在后,这样做就合乎仁义了。”

  联想到孔子在其他场合对智者和仁者的论述,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这段对话。孔子说,智者应该无惑,也就是说智者对一切问题应该看得很透,很清楚。就拿鬼神来说吧,玄玄乎乎的,智者肯定会选择敬而远之,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孔子还说,仁者应该无忧,也就是说仁者胸怀天下大事,一心想着别人,很少考虑自己,所以心中坦荡,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一个出仕为官的人,如果能够做到无惑和无忧,那就是一个智者和仁者了。

  6.27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此处指的是违反的意思。

  矣夫,语气词,表示强烈的感叹。

  孔子说:“君子如能广博地学文,并用礼来约束自己,那就不至于会离经叛道了。”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是广博地学文,从《诗》、《书》、《礼》、《乐》到诸子百家,他博览群书,并虚心向老子等名师请教,最后成为“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儒家奠基人。

  二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教育学生,批评一切违反礼制的现象。上至诸侯权贵,下至学生徒弟,只要你违礼,他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他认为,只有把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集注》:“中,无过不及之名也。”

  《说文》:“庸,用也。”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应该是最高的了!而民众缺乏这种道德标准已经很久了。”

  中庸之道,是一种大智慧,也是智者待人处事的基本思想方法,被称为“一大发明”、“一大功绩。”

  《中庸》记载大禹的方法时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的是:凡事均有终始两端和正反两面,只有从事物的终始两端和正反两面去探求,才能得出适中的结论,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孔子认为,各种事物中的第一和末类都是极端的,居中才符合道德或具有优越性。比如,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敬业;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守口如瓶与多嘴多舌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是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其实用性在历史上是没有任何思想可以取代的,现在同样如此。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现在人们在物欲的侵蚀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了,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最佳途径。如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而这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

  孔子之后,子思专门写了《中庸》一文,西汉戴圣将其收入《礼记》中;后来,朱熹又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并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和《大学》一起,合称《四书》。这对儒家思想的系统化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考题3

  你认为,中庸之道在今天是否有用?为什么?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29.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