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第六讲

《论语与商道》第六讲


  公冶长篇第五

  第五讲作业点评

  1、陆珊懿国商人以群居,物以类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朱和赤:可以释义为红色的东西;而墨和黑即是说黑色的东西。红与黑相对,红可以理解为是正义的,好的。黑则相对是邪恶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着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

  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也说明,你之所以成才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如果你天天跟一群罪犯呆在一起的话,你的前途也快到头了。而当你天天与一群高素质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也会被逐渐感化,变成高雅的人。

  国际商务黄莉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良好的居住环境会对身体、心理健康起一定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我们是有很大益处的。

  如今,我们已进了大学,离开了生活已久的父母,和同学们住在一起。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要学着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我们;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在大学生涯中能取得成功。

  2、国际商务07王璋晔“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希望能和值得自己学习的人看齐,拥有上进心和积极的心态,这也就是成功的开始。

  国贸蒙田皓失敗往往有很多種,但成功的本質卻都是相似的。如果你想成功,你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那麼參照那些成功的故事來學習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種學習,是要分析成功背後的原因,然後學習其中的精神,是何種精神使得成功者獲得了令你羡慕的成功。只有領悟了成功背後的那種精神,并加以自己的優勢,形成一種新的精神。這樣你才能在前人的成功上獲得最大的價值,也就是真正做到了见贤思齐。

  3、国商汪丽:“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曾子。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后来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是从自家心上发出而及于别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于别人。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自此,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商胡燕燕:我理解,恕就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宽容是高尚的。

  宽容又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宽容,就掌握了一种提高自我的有效办法。因为宽容了别人,就需要牺牲,对自己来说,需要有一种博大的心胸,去宽慰压抑了的心灵。

  学会宽容,你会友好待人,积极面对人生;宽以待人,你就多拥有了一份温馨,同时净化了自己。

  5.01子谓公冶长曰:“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姓公冶,名长。《论释》里有一段传说,讲公冶长因为能听懂鸟语而蒙受系狱。然而,孔子并未因此而鄙视他,反而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缧绁,读LEIXIE,第二声和第四声。

  孔子在谈论公冶长时说,“他(公冶长)可以娶自己的女儿为妻。虽然他曾经有过牢狱之灾,但这不是他的过错”。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了。

  孔子当然了解自己的学生。据说,公冶长在狱中内心泰然自若,仪表平淡从容,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对此,孔子更加坚信,公冶长是无罪的,蒙受系狱是冤枉的。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这对于一个蒙受冤屈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恩惠和鼓舞呵!也许,就是因为老师在危难之中的理解、信任和鼎力相助,改变了他的一生。

  后来,公冶长的故事进入了汉魏小说,并由唐代诗人作为典故引入诗文中。这个典故,为我们如何择人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圣人的识人之明,可见一斑。请看唐诗:昔日公冶长,非罪遇缧绁。

  圣人降其子,古来叹独绝。

  5.0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戮,读LU,第四声。

  孔子在谈论南容时说,“国家遇到明君时,他不放弃做官;昏君无道时,他也能免于遭受刑罚”。于是,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了。

  孔子对学生南容的评价很高。南容能审时度势,在明君当道时,他凭自己的本事为国效力,不放弃做官;在昏君无道时,他也能激流勇退,以免于遭受刑戮之灾。孔子相信,这样的人必能封妻荫子,所以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他。

  网友评论:南容能审时度势,这是很大的本事。其实折射的是孔子的处世原则。

  5.0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

  斯之未能信,《皇疏》:“言学业未熟,未能究习,则不为民所信,未勘仕也。”

  孔子让学生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本人才疏学浅,尚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做官的条件尚不成熟。”孔子听后,对学生的回答非常满意。

  漆雕开虽然自谦还没有学好,尚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做官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据史学上记载,他是很有学问的,并在孔子之后成为儒学的一派。《韩非子.显学篇》云儒分为八,其中之一即为漆氏之儒。《汉书》也在儒家学说中收入《漆雕子》13篇。知己者莫如恩师。孔子当然了解自己学生的才学底蕴,所以鼓励漆雕开去做官。学生的回答让孔子更加欣慰,因为漆雕开不仅学问好,而且谦虚谨慎,不贪图功名利禄,将来必能成大器。

  5.0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与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便可以推知十;而我听到一,最多是推知二。”孔子说:“是呵,我同意你的判断,你的确是不如他。”

  颜回德才兼备,在孔子的众弟子中名列榜首,孔子很器重他。孔子让子贡与颜回相比,显然是以此勉励子贡向颜回学习。好在子贡有自知之明,当老师问“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怎么敢与颜回相比呢?”无愧于孔门弟子,子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孔子在问子贡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察子贡的心态。子贡在孔子的学生中,以天资聪明著称,曾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如果子贡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那么其前途也是无量的。后来事实证明,子贡是孔门第一个成功的儒商。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昼寝,大白天睡觉。

  杇,读WU,第一声。刷墙的意思。

  宰予在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再粉刷的。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他还有何用呢?”孔子接着说:“我起初对别人,是听他怎么说的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别人,既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会怎么做。是宰予这件事,让我改变了态度。”

  从上下文看,惹孔子如此生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宰予的言行不一。学生可能曾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会勤奋学习,努力向上,而今却懒懒散散,在大白天睡觉。其言行不一,让孔子非常失望,以至于改变了他对人的态度。以前,他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后,他将听其言而观其行。

  综观整部《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最后对学生宰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也许,当时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才有了这一名垂青史的骂篇;也许,就是因这次狠狠的批评,把宰予彻底唤醒了,以至于最后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名侨,郑国大夫,郑穆公之孙。主持国政四十余年,是著名的贤相。

  著名的“不毁乡校”之举,被认为是最早鼓励国人议政的先声。

  孔子在评价子产时说:“他身上具备四种君子应有的美德: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谦虚谨慎;为君主做事恭恭敬敬,认真负责;注意惠及民生,照顾百姓实际利益;用人则讲究道义,合情合理。”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齐国大夫,平为谥号。一代名相,他的言行被后人汇集于著名的《晏子春秋》。

  久而敬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皇疏》:“此善交之验也,凡人交易绝,而平仲交久而人愈敬之也。”《集注》:“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按照第一种理解,孔子的话可以解释成:“晏平仲善于与他人打交道,相交越久,他越敬重对方。”由此而解释,晏平仲之所以具有出色的外交成果,就是因为他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对朋友和对方的恭敬。据记载,凡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和同事都感受到:时间越久,晏平仲对别人越恭敬,因而大家都乐意与他交往。

  按照第二种理解,孔子的话可以解释成:“晏平仲善于与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是敬重他。”要做到这一点,也许更困难,因为这需要你个人具备让别人越来越敬重的人格魅力。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你本身学识非常广博,且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让人感到与你交往,始终能从你身上汲取知识的力量;二是你待人总是很谦和善良,有情有义,让人感到与你交往,非常融洽,非常舒服,非常可靠,因而愿意把你引为知己。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辰,“文”是谥号。

  藻棁,棁,的读音是:ZHUO,第一声。藻棁,在短柱上刻绘水藻纹。

  孔子说:鲁国大夫臧文仲为一只称之为“蔡”的大龟专门盖了一间屋,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又在短柱上刻绘水藻纹。做这种事的人,怎么能说他是一个明智的人呢?

  今天,人们可能会反问:为什么说,做这种事的人就不明智呢?这要从孔子的人生观说起。孔子一生中最忌讳两件事:第一,不能违礼。据记载,称之为“蔡”的大龟,只能为天子诸侯所用。你臧文仲身为大夫收养大龟,显然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二,不信鬼神。你臧文仲用心良苦,甘愿不惜工本,以山节藻棁来装饰大龟住的房子,显然是太迷信了。所以,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能聪明到哪里去呢?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谥号为武,被尊称为宁武子。他经历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个朝代。卫成公与晋国交恶,宁俞周旋其间,以济其君。

  孔子说:“宁武子,在卫文公时政治清明,他显得很有智慧;而在卫成公时昏暗无道,他则变得佯愚了。他的那种智慧,也许别人可以与其媲美;而他的那种佯愚,那是没有人赶得上的。”今天,愚不可及已经成为贬义词;而在当时,孔子是用来赞美宁武子的精神。

  当时宁武子为成公出使晋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差事,躲避也来不及;而他却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被认为是愚不可及。即看起来很傻,其实心里很清楚,他是为了国家利益,替君分忧。所以这里的愚,应该理解为佯愚;而这种佯愚,是无人可及的。正如《孔注》所解释的那样:“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刘备在曹营时,整天在后园种菜,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佯愚),以隐蔽真实意图。

  思考题1:本篇出现了公冶长、南容、漆雕开、宰予、子产、晏平仲、臧文仲和武宁子等8个人物。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文为谥号。他为官清廉节俭,人称其忠;他处事深思熟虑,以谨慎从事而闻名。

  鲁国大夫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多次而后才行动。孔子听闻后说:“我认为,对于季文子来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为什么对于鲁国大夫季文子来说,可以例外呢?这要从季文子为人处事的风格说起。据《左传》记载,文子使晋,预求遭丧之礼以行,后晋襄公果卒,鲁国使节季文子应对自如。此事,也成为“三思而后行”之典型案例。

  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所以对于季文子来说,不用三思了,只要“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

  然而“三思后行”这个训诫为何一直流行呢?可能的原因有二:一、“三思而后行”确实很有必要。在如此复杂的社会,面临如此不同的事,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业,就必须三思而后行。二、大家都觉得这句话是孔子倡导的,所以是肯定对的。

  孔子说过一句妇孺皆知的话:“三思而后行”。我认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根据不同场合,表现为四种情况:冷静沉着,观察火候,思前想后以及行而后思。

  1、冷静沉着:世上有四种抉择是无可奈何的: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人处在窘境中时,往往是最没有主意的,也是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只要对自己摆脱困境有帮助的事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也就是说,越是处于这样的境地,就越要保持高度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

  2、观察火候: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看上去是矛盾的。比如说一会儿有人告诉你要“三思而后行”,一会又有人告诉你要“果敢善断”。这时你就迷糊了,到底听谁的呢?我们是想好了再决定,还是快点决定好?其实我们既不是关注“三思后行”,也不是关注“当断即断”,真正关注的应该是“火候”。“三思而后行”告诉你“处事斩然”不是莽撞,也不是胡乱下决定,而是要懂得如何去把握这个火候。

  3、思前想后:我们身为一个学生,这些年里来,为我们“付出最多、*心最多”的当然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每当我们准备悄悄地去做一件事之前,首先都应该先静坐三思,想想一旦所做的事“曝光”,会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如果经过三思,知道了自己所做之事肯定是父母不想见到的,那么你就应该极力克制自己,坚决不去做那些事。

  4、行而后思:在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如果凡事都“三思而后行”的话,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机会。不是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吗?三思而后行固然有道理,可我们更需要抓住机遇,大胆尝试,行而后三思!伽利略大胆尝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理论;李时珍大胆品尝数百种不知药性的草药造福于后人,编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大胆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我们不勇于行动,那么只能碌碌终生,一事无成,再多的思考也无非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

  思考题2谈谈你对“三思而后行”的理解。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奉在老师的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裘与朋友一起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会遗憾。”

  颜回说:“我愿不自称己之善,也不宣扬己之功劳。”

  子路又说:“我们也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意让老人生活安逸,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

  师徒三人各抒己见,表达了各人的志向。

  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表达了他是一个重情谊,侠义豪放的人;颜回不向别人宣扬自己的好处和功劳,代表了他严于律己,涵养深厚;而孔子则敞开了他那仁者爱人的胸怀,表达了他要兼济天下所有人(包括老人、朋友和下一代)的宏大志向。

  可见,三个人都具有高尚的志向,但是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

  思考题3读本篇后,谈谈你的人生志向。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28.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