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第二讲

《论语与商道》第二讲


  第一讲作业点评

  工商一班程佳妮13号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于注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培养,而《论语》这本书教导我们、带给我们的智慧也是在于人格的培养,这就是他们的相同之处。《论语》这本书主张的就是一个“仁”,而这个也是人格培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商(1)班余迪6号这门课是教导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待人要温和,为人要谦逊,遇到烦恼的事情要心胸宽广,要潇洒一点,不要总是纠结一件事。每天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要有自己的目标。学习《论语与商道》可以使我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待工作有责任心;与同事、老板有良好的相处。总之,读《论语与商道》,可以使我们能面对未来的挑战,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从容面对。

  工商1班王相君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因为我们小时候教育部门只注重英语,并没有在乎中文。所以现在可以学习论语,我很开心,从中我可以学到很多道理,从而提炼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商,最重要的是诚、信,最基本的是仁。不是有句话叫为富不仁吗?我们学的专业以后接触到有关商的行业可能比较多,所以说“仁”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商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而从商最重要的是讲“仁”。《论语》就是告诉我们:何为仁,如何仁的?所以说,我们读《论语和商道》,很有必要。

  10工商2100301202奚克商业即人业,商品即人品,商道即人道。商道与人道并非天然敌对。我们感觉商道与人道敌对的时候,要么是我们对商道的理解发生了问题,要么是我们对人道的理解流于肤浅。关键还是对中国那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老话是否有足够领悟。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商道与人道的融合与平衡是不难取得的。例如对懈怠与错误的纵容肯定既不人道也不商道。自然,对员工只重使用忽略培养,或者只重利用忽略分享,也是既非人道也不商道。今天的企业都说要以人为本,而真正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实则不多。可见,如何做总比如何说更重要。

  俞俊杰同学: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篇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篇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论语》开始,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蕴涵真情。我觉得,夫子是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发出的肺腑之言啊!本篇定下了整部《论语》的基调。我感觉,这是一部会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经常自觉地予以实践(实习),不是件愉悦的事吗?

  朋友来自远方,或者久别重逢,高兴得相拥雀跃,方能表达欢乐之情。

  所谓人不知,是指:你有雄才大略而不为所用,心存善意而不为所赞,做了好事而不为所知。然而,即使在人不知的情况下,你却能一如既往,无怨无悔,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和才干,那么你就是君子了。

  陆紫依同学:人不知而不慍,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希望被这个世界认同,被这个社会赞美,那是对自我确定的一个方式,有了认同和赞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来面对未来的人生。渴望认同、渴望赞美,我认为这也是秉性中不能磨灭的一样东西。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真可谓是大智慧了,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赞美,还能一如既往,这需要多少的自信和勇气呢!?我不得而知。我想,这也许与处世态度有关吧,君子,多是平和、睿智、谦恭的,正是这样的处世之态,让他们不在意世俗的看法,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吧。陈春华同学:“人不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人不知汝”,二是“人不知之”。不论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还是别人不知道,你不生气,这都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生气,只有在不自以为是的情况下。可见,要成为君子,就应该先破除“自我”,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而这又是何等之难的事啊!

  思考题1:为什么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有三件事时时反省自己:第一,为人谋事或者说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忠尽心了,是否竭尽全力了?

  第二,与朋友交往,自己是否有不讲诚信的地方?

  第三,师长之传,自己是否身体力行地去做了、实践(实习)了?

  网友糖豆:作为一个大学生,今天我也有了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读书乎?事情完乎?言行有过乎?”

  读书乎?就是每天要问问自己:今天读书了吗?读了多少?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心得体会?倘若这些问题心中能有个明确的答案,就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充实,很满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每天的营养品,我们岂能不读书呢?

  事情完乎?就是要问问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吗?今日事,今日毕,明朝还有明朝的事,绝不能把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拖到明天再去做(特别是一些紧急、重要的事情)。如果今天该做的事情都按时完成了,那就会一身轻松,晚上也能睡个好觉;反之则会心神不定,老是惦记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言行有过乎?就是要认真想一想,在一天当中,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有没有过错的地方:有没有说错话、做错事。倘若没有,则心襟坦然,问心无愧;倘若有之,就要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那样说、那样做,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果是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或不明是非而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要在第二天及时向当事人承认自己的过错,取得别人的原谅,以免造成更大更深的误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如此一日三省,我们离勤奋好学、心胸宽广、诚实守信的君子,还会远吗?

  思考题2:写下你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孔子到了别的国家,必定会了解和过问其政事。你说,这是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子贡回答说:“孔子是靠温(平易温和)、良(为人善良)、恭(谦虚恭敬)、俭(生活俭朴)、让(处世礼让)的美德,获得当政者的尊重,让他有机会了解其政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夫子的求人之道也是与众不同的:鉴于他的名声和美誉,当政者主动向他问道与孔子主动问当政者,已经变显得不重要。”事实上是:孔子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总能了解和过问其政事,这是凭借他了的美德和人格魅力。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的对话,称颂了孔子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人格魅力。为我们读书人的为人处世,确立了一个可供衡量的标杆,那就是:温:平易近人、温和待人;良:为人善良,充满爱心;恭:尊重别人,谦虚恭敬;俭:克己奉公,生活俭朴;让:淡薄名利,遇事礼让。

  姜超同学: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修炼的结果。无论是日常的平凡生活,还是竞争激烈的商场,只有镇定从容,雍容大度地面对一切,以温良恭俭让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甚至竞争对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胜不骄,败不馁,处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永不停顿地发展进取。

  经济系骆虹同学:“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孔子在众多弟子心目中的形象——平易温和,为人善良,谦虚恭敬,生活俭朴,遇事礼让。孔子成为各国君主的座上宾,是凭借了他的美德和人格魅力。由此,“温、良、恭、俭、让”也成了千百年来我们读书人一个可供衡量的、为人处世的标杆。今天,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要求,“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我认为,“温、良、恭、俭、让”就是健全人格的具体化,也是我们可以每天开始做的。

  思考题3:谈谈你对温、良、恭、俭、让“五德”的理解。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24.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