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二篇评论1

第二篇评论1


  2-1对照孔子修炼仁德的一生经历,你有何感想?

  国贸班孙国军: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所以说孔子是一代伟人。孔夫子所创的儒家经典之道流传于世,成为了中国封建时期历代帝王所统治江山的必用之道,其深远的影响,其丰富的内涵可见一斑。经典总是被认同,被流传,被传播,被研究,被学习,被教导。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有幸学习了孔夫子的思想,看过孔老先生的内涵之作。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曾经有些愚蠢,肤浅,麻木不仁的人认为孔夫子的思想这些都是些过时的东西,不适合当今的青少年学习。这种思想毫无疑问的错误的。《论语》的经典,里面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今的中国人因为过去某些不愿被提及的事情而变得失去了接受儒家教育的机会。而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有幸迎接到改革开放。我们能学到各种经典文化,这些经典文化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做生活!

  从小学到大学,我看了很多关于孔夫子的经典著作。从中感受到了很多,学习到了很多。至今记忆犹新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经典的思想到现在还影响着我。我在生活,学习,做人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要做个懂得学习,懂得生活,懂得做人的人,孔子的思想时常影响着我。“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吸收他人好的地方,杜绝他人不好的地方。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经常影响着我学习,我经常会记着这句话,反复的看书,学习不就是这样吗,一遍又一遍的学习,会发现原来的不足之处,会学习到新的地方,每次学习我都会领悟到不同的东西。更深更深,渐渐的,我的道德,修养,文化慢慢提升,学习古人的文化、思想,对现代人总是有帮助的。

  在进入中侨学院就读的时候,作为经济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我,有幸学到了商道这门非常可以提高修养的学科。在暑假的几个月,因为高考的关系,从紧张的学习状态变成散漫的悠闲状态,渐渐的忘记了自己所奋斗的目标,但是进了中侨之后,学习到了这门课程,突然醒悟到了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的,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通过这门课程,渐渐学到了更多,更深,更丰富的知识。

  国商1班陈力齐:看了“孔老师”的一生,我感慨万分,在每个阶段,孔子都有不同的状态,一生以修炼仁德为目标,最终而成。其实我们呢,刚刚站在人生的起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制定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的向目标一步一步迈进。我们现在是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有用的知识,将来为社会最初应有的贡献。孔子用一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国贸班苏德祥:孔子被称为圣人,不仅仅是他的故事和经历那么简单,他所带来的是一种形象.一种精神.一个人,明知不可而为之,就是他这一生最好的诠释,虽然他知道他的主张此生不会实现,仍一丝不苟的坚持,为自己事业而献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就像愚公移山.很不幸,我不是类人之一,也没他有那么伟大的理想,与我而言,只要给我所在乎的人一个交代,就够了。

  国商2班无名氏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国商1班孙浩狄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的基础。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德,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丁悦国商(2)班9号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为了培养有用人才,培养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培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培养高尚的人,培养有道德的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培养对社会做贡献的人,一句话,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一个重视修身、齐家的人,一个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人,首先要从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入手。

  孔子强调礼乐教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更重视对人思想的修炼,对人精神境界的培养,这样,内外兼修,共同提高,才有可能成为真君子,成为大丈夫。

  如果一个人在内心世界没有达到仁德的境界,没有好的品质修养,他怎么会做到以礼待人?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多学习孔子礼德的精神,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国商1班陆翔正所谓人无完人,学海无涯。孔子用毕生的经历去修炼仁德。我们现在的智者又何尝不是呢?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但如何把知识很好的吸收成为你自己的这就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也是一门学问。而孔子一生修炼仁德也是如此。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只有经历了不断地探索和磨练,才会成长,才会变得更强。这也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学习态度吗?为什么不趁现在好好把握机会磨练下自己呢?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405.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