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 第九讲

《论语与商道》 第九讲


  泰伯篇第八

  工商1班陈芳懿云计算(英语: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整个运行方式很像电网。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因为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典型的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可以通过浏览器等软件或者其他Web服务来访问,而软件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上。云计算关键的要素,还包括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服务通常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可存储在数据中心。

  工商2班文大芳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朱君工商2班100301217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Web2.0应用的急剧增长。另外,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第八讲作业点评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1国商08周雨婷“默而识之”乃第一难。默默无闻、不着声色、潜心于学,不妄言不失语,默默地观察,默默地从身边、社会、自然中学习技能、汲取营养,这是做老师必备的基本功。

  “学而不厌”乃第二难。育人首先要育己,不断研究、学习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因而,终生学习应当占教师生命的大部分,然而要做到“不厌”,就要甘于寂寞,深入研究,方能学有所成。

  “诲人不倦”应该是至难之事。“不倦”所透露出来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学生的博大襟怀和无私爱心。作为教师倘学而不精,将不能很好地传授知识;作为教师倘无爱心和耐心,也将不能很好地培育人才。

  工商2奚克:从逻辑上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先要“默而识之”,才能“学而不厌”,最后才能做到“诲人不倦”。默而识之是学不而厌的基础,只有记住并理解了,才有兴趣去学习进一步的知识,做到学而不厌。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别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就只能是无休无止的空洞说教,“教”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11国商汪丽12号默而识之就是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就是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引伸。

  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倦”不仅仅就是不知疲倦那么简单,它所透露出来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学生的博大襟怀和无私的爱。

  工商2班贾丽丽孔子凭着学而不厌的精神,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既当经师又当人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识之而后,学而不厌,学到手后帮助教导别人而不怠倦。这三样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会很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报关2班40杨栗铖学习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不学习,我们就永远被困在贫穷里;如果不勤奋地学习,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突飞猛进的变化。知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它让我们了解现在,知道古代,展望未来。所以,我们要善思勤学。然而,光学不记是不行的。比如你拿到一本好书,看了一遍后大发感慨,之后就丢到一边,再也不过问,不读了,这就是浪费。不仅浪费了一本好书,也浪费了你看书时的精力与时间。这样的话,我们与其去浪费时间,不如好好读书并记住应用,这就是我理解的“默而识之”。

  2、关于修德进业工商(1)班余迪6号孔子关于修德进业的教诲,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从第一层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让我了解到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思索中前进和规划自己的道路。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那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生将会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确定完自己的目标后,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基本知识,为我们以后的道路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定下一个目标会使我们督促自己认真的学习,更近一步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已不仅仅是偶尔,而应加紧自己要时时学,无愧自己的职责。

  从第二层要以仁德为依据,不断完善自己,让我了解到提升自己的修养并不是靠言语,而是要从内心开始,再到自己的行为。对待别人不能过于的严苛,要抱有一颗宽容的心态。要有自己做事的原则,真诚的对待和信任身边的人,改善自己的暴躁,让自己能够保持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第三层游历于六艺,让我了解到只有不断地扩展自身的兴趣,才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地方。从而可以在兴趣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并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在知识中得到了乐趣。

  房产杨文俊33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以勤修德、勤勉敬业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五千年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修德敬业的道理。

  修德的基础在于自己能够建立起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认识思考,寻找发现一种客观和真实的内涵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道”,由这个方向这个思路开始,渐渐改变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

  敬业意味着一个成功人士,无论分内分外,都当成是自己的事,都尽心尽责地去做。凡成功人士,总是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即使一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报酬。

  3、对斋戒、战争和疾病的态度贺文怡报关1班09有一句古话说“心诚则灵。”心诚体现在哪里,心诚就是要体现在一些形式上,内心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但内心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齐就是斋戒,祭祀前的斋戒一定要恭恭敬敬、非常虔诚的,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潦草。如今,人们虽不需要古代那样斋戒了,但是你要面对工作,要从事一份事业。不管你在哪个岗位上,你都必须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工作,要有一种虔诚的心情去工作,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工作,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平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斋戒是代表着对事情的一种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

  报关2班33号虞骏:“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暴力手段。地球上的每一次战争都是对生命的迫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武器问世,杀伤力越来越大,破坏性也越来越广,对地球造成的负担也是越来越严重。如果人类可以和平相处,永远都没有战争,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然而,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当战争强加到头上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能手软。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伤害,但它也是自我维护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必经之路。

  王晓丽10报关2班30孔子最慎重的第三点就是疾病。不要等到有了病才重视,而是平时就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强的体魄,健美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都怕疾病缠身,然而,这一认识往往是在疾病缠身之后才认识到的。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往往难以统一,难以克制的口腹之欲,过度地消耗精力,一些难以改正的恶习,如抽烟、喝酒等等,都是以残害自己身体为结果的。人生病了,才知道随心所欲、什么都不在乎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后悔已晚,不可能从头再来了。所以人最难以战胜的就是自己。克制自己,管束自己,约束自己,以追求健康的生活,健全的人格,健美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

  4、对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的态度国贸班沈俐韵对于暴力而言,毋庸置疑没有谁是表示赞成的。不过,现在的暴力事件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校园、家庭、社会,以致世界各国……

  我觉得引起暴力是一个人的情商不够。不懂得控制自己,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通过暴力解决,也有自卑的人想在暴力中赢得骄傲感……

  国与国之间也一样。有时领导人的占有欲、征服欲,导致了战争和暴力,而受到损伤的不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财富,更有千万人民的生命为代价。所以说,为了世界和平,还是禁止暴力比较好。

  工商一班程佳妮我觉得怪异之事是不可信的,记得有一次看过一则新闻,上面报道一户人的家中一直会出现鬼火,这个灵异事件使得家里人心惶惶,后面经过科学家的调查,才发现那只是家中摆放的某种物品释放出来的磷自燃的结果。这件事情证明怪异之事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所以是不可信的。暴力之事,是不可以做的,现在的社会是有法律来维持的,冲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这样最后的结局会是悲惨的。

  叛乱之事,在现在的社会更是不可行的,现在我们的国家讲究团结,只有所有的国民团结了,中国才能够发展的更好,如果做出了叛乱的事,不仅会让祖国内忧外患,更加会遭受到别人的唾弃。鬼神之事,我还是保持着敬重的思想去看待的。从小奶奶就是信佛的人,一直会去烧香祭拜菩萨佛祖,所以潜隐默化的我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个人认为世上还是有鬼神的,还是有轮回之说的。

  工商2班袁婷:孔子谈及“天”“天命”,所指或自然,或义理,或本体,并非以迷信的态度神而化之。当然,对于民众的鬼神信仰他也不反对,而是视之为一种教化民众的手段,一种可以令“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的“善巧方便”,所以在祭祀仪式上也应持虔诚恭敬态度。《礼记檀弓》曰:“惟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耳,岂知神之所飨。”郭沫若云:“他肯定祭祀是求的祭祀者的心理的满足,并不是认定被祭祀者的鬼神之真正的存在。”

  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古语有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如,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事是科学所解决不了的呢?

  暴力和和平就好像是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历来的更朝换代有哪个不是用暴力所得来的?虽然有时是正义之举,但还是使用了暴力。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末隋炀帝的昏庸无道使之民不聊生,造成地方叛乱,百姓叛乱。难道这样的叛乱就是非正义的吗?有那个人会是一个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而去够一些混乱呢?我不认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都是错的,都是不道德的。要因事而宜。

  工商1班楊巧玲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只是在礼仪规范上,“敬鬼神而远之”。其实,这与他对于鬼神是否存在的观点是一样的:既然无法确信鬼神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可以敬,但是我自己不参与。俗话:“信神神就在,不信神不怪。”对于鬼神,我是这么想的,鬼神其实就是一个人死后,他本身的脑电并没消亡。其他一些资料也有这个看法:比如,为什么在鬼神多发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或者坟场,或者是废墟。就是因为在坟场,不会有太多的电子信号去干扰,所以人死后在那里的脑电信号比较强烈,比较集中。所以通常在那些地点,容易有人说遇到鬼神。

  工商2班陆叶100301216我觉得鬼神之事不可信,应该相信科学。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科学精神,我认为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好奇、质疑、探索求知的精神;不盲从、不迷信、不守旧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一般都是发现问题,提出课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实践检验来探索真相的过程。容不得虚假,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要有科学知识,也还要求我们有科学精神,能用科学方法办事,用科学态度对待事物。

  10会展孙婷对于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之事,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对于此类事,所持的不过是个人对事情的态度,这仅仅是人的精神信念。一个没有精神信念的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会变得异常脆弱,也会因此变得容易放弃。但是,过于迷信也是不可取的,毕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奇妙的巧合。有些时候当法律无法约束人们做坏事的时候,便相信会有神奇的力量来惩治他们,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服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报关2徐怡璐02孔子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也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

  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工商1班王相君:孔子对于怪,力,乱,神之事的态度是“子不语”,我不予认同。比如暴力,要看对象是谁了,不是所有的杀人犯都是坏人,也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值得惋惜的。叛乱也一样啊,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墨守成规,世界需要动力和不安因素才会进步的,愚忠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认为自己是君子,结果却害死更多无辜的人!鬼神,也不一定不存在,很多事是科学无法解释的,现代科学也并不见得一定是唯一的真理,且真理是与时俱进和不断改变的。我个人就很喜欢鬼怪小说,小的时候外公有一本很老的绝版聊斋就是我的最爱,常常翻看,有时候能够看到凌晨而不睡,虽然并不一定真,但是谁有能肯定呢?毕竟没有人死而复生告诉我们有没有地府,死后的世界是否存在,不是吗?

  8.0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泰,重大之称也;伯,长也。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故称泰伯。

  三,这里表示多次的意思。

  无得而称,无法用语言来称颂的意思。

  孔子说,泰伯,其仁德可以说是最高尚的了。他多次将王位让给幼弟,老百姓简直不知如何用语言来称颂他。

  周太王有长子泰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因季历之子昌德才兼备,智慧超群,周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继而可以将王位传给昌。泰伯、虞仲知道后,便逃避到吴越荆蛮之地。周太王死后,泰伯回来,季历要把王位交给泰伯。泰伯再三谦让,季历才称王,并理所当然地传位于昌,史称周文王。姬昌不负祖望,竟在他手里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天下;而其子姬发更进一步,发兵伐纣,灭了商朝,统一了天下,史称周武王。

  孔子对泰伯再三谦让王位的事非常推崇,并称之为至德。按照礼制,泰伯作为长子理应继承王位;但是,他顾全大局,主动出走,并再三谦让,使姬昌有机会成为周文王,还成就了文王之子周武王一统天下的伟业。所以孔子说,对于如此伟大的功德,老百姓简直不知如何用语言来称颂他。

  在孔子看来,礼让是一种美德;而泰伯礼让王位,则可以说是至德。在王位面前,一般人挣抢还来不及,而泰伯却主动谦让。特别是当他发现另有合适的王位继承人时,就坚决地一再予以谦让,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8.0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校,这里是计较的意思。

  昔者吾友,《马注》的解释是:“友谓颜渊。”

  尝,这里是曾经的意思。

  曾子说:他有一位老朋友,很有才能,却经常向没有能耐的人请教;博学多识,却经常向孤陋寡闻的人求教;他很有学问,看起来却象什么都不懂似的;满腹经纶,却虚怀若谷,从不炫耀;别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昔日我的这位老朋友就能够做到这些。

  据《马注》说,这位朋友就是颜渊。颜渊可以说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德才兼备,曾子很钦佩他。上述这段话,曾子讲了颜渊三项美德:一是不耻下问。自己很有才能,却经常向没有能耐的人请教;自己博学多识,却经常向孤陋寡闻的人求教。是呵,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总有缺憾的地方。别人的能力或学问可能较弱,也总有可取之处。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虽已熟读诗书,饱经世事,仍能以一颗赤子之心求知求教,必然成就大业。难怪孔子在世时,也经常称赞颜渊好学。

  二是不炫耀。明明很有学问,看起来却象什么都不懂似的;明明满腹经纶,却从来不向人炫耀。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天外有天,一个人的学识总是有限的,没有必要对什么事都发表意见,更不必自我炫耀。即使是上台讲课,也是用探讨的口气,虚怀若谷,举重若轻。

  三是宽以待人。受到不恭或别人冒犯时,他也不计较,只是淡然一笑。因为在仁者看来,以怨报怨,没完没了;以直报怨,可以化解矛盾;而在智看来,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怕别人瞧不起的。若受到不恭或冒犯,非常在意,马上给以愠色,甚至以牙还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对方真正了解你时,会更加敬重你,并为当初的不恭或冒犯深感内疚。你的宽容心,也许会换来一个终生的好朋友。

  思考题1:

  曾子讲了颜渊三项美德,对你有什么启发?

  8.0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六尺之孤,《郑注》的解释是:“年十五以下。”古代的尺比今天短,六尺之人指的是孩童,这里指的是幼年君主。

  百里,这里指的是诸侯国的规模,百里应该属于国土面积较小的诸侯国。

  大节,《集解》的解释是:“安国家定社稷也。”

  不可夺,《集解》的解释是:“不可倾夺也。”也就是不屈服的意思。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可以把幼年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他。在悠关国家社稷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失节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上述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论述一个真人君子的基本条件:第一,这个人的人品是可以绝对信任的。否则,你怎么敢把幼年的君主托付给他呢?如果对这个人的人品判断失误,那么废幼君篡国权就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第二,这个人必须德才兼备,具有安国家定社稷的济世之才。如果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或者说有德无才的人,或者是志大才疏的人,那么国家就很可能会毁在这个人手里。

  第三,这个人必须坚持原则。特别在大是大非面前,能顶住压力,决不屈服。有的人,自己可以对国尽忠,也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要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与邪恶势力斗争,就难以做到了。

  可见,真正的君子标准是很高的。无论是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还是临大节而不可夺,都要求你有极高的道德素养和济世之才。这就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去修练自己的德才。可以这样说,当你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之时,你就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终生修炼德才的不归路。即便如此,时事对君子德才的要求总是高于你实际付出的努力。对此,你愿意作这样的付出吗?

  8.0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包注》:“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

  任重而道远,《包注》:“士弘毅,然后能负重,致远路。”

  曾子说:“读书人的胸怀不可以不宽广,意志不可以不强毅,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为己任的使命,难道不重大吗?为实现这一使命奋斗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难道还不算长远吗?”

  以实现仁德为己任的使命,确实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自孔子倡导仁德以来的两千五百年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过,而今天我们仍只能说: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努力。就像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一样,直到他临终,还是这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见,其任务不可谓不重大,道路不可谓不遥远。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远大的使命,履行者的胸怀当然要宽广,意志当然要强毅。否则,就可能无功而返,或者半途而废。

  曾子当初讲“任重而道远”的时候,其主要对象是士。中国古代社会有所谓四民的说法,即士、农、工、商。其中,士为四民之首。这里的士就是读书人,其中一部分出仕为官,是各级官吏的基本人选;另一部分士从事文化教育事业,肩负着传承文化、教育后代的社会责任。所以,无论是出仕为官,还是教书育人,都应该以实现仁德为己任,也就是说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肩负这一使命的人,其内心世界一是要弘,具有宏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一切的气度;二是要毅,也就是要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和果断的处事能力。

  思考题2:

  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任重而道远”为题,写一篇体会。

  8.0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包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也。”

  立于礼,《包注》的解释是:“礼所以立身。”

  成于乐,《包注》的解释是:“乐所以成性。”

  孔子说:“言修身当先学诗,立身之道在于礼,而陶冶情*在于乐。”

  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人之初,思无邪,与《诗》的意境相合,容易接受善,扬弃恶,所以言修身当先学诗。

  礼是社会交往的规范。正如《集注》所解释的那样:“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也就是说,立身之道在于礼。

  音乐表达了善和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正如《集注》所解释的那样:“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其中,美是指音乐的形式(乐之文),善是指音乐的内容(乐之情)。也就是说,陶冶情*在于乐。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参与和谋划其政事。”

  无论是从政,还是在职场上,这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可以说,这是孔子给在政坛或职场处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要诀。那就是,如果每个人各司其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整个社会管理系统就会有秩序、有效率地运转,社会就会发展,国家就会兴旺;反之,如果每个人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却老是盯住别人的职位,瞎*心,乱出主意,甚至插手干预别人的事务,那么整个社会管理系统就毫无秩序和效率可言,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了。

  也有人对孔子的上述论点表示疑义,他们说:这不是在鼓励各人自扫门前雪吗?其实,如果每个人真的能把门前雪扫干净了,那么整条街上的雪不也就扫干净了吗?事实上,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社会乱象,恰恰是因为在社会管理系统中,该管的事没有管好,而不该管的事瞎管(甚至大包大揽)造成的。所以我们提倡:每个人首先应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整个社会管理系统才会更有秩序、更有效率。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集解》的解释是:“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恐失之耳。”也就是说,学习时总恐怕有一种来不及的感觉。

  犹恐失之,《正义》的解释是:“犹恐失者,既学有得于己,恐复失之也。”

  孔子说:“学习时总有一种来不及的感觉,已学的知识又时刻担心失去”。如此学习态度,就会促使你学而不厌,学无止境。

  面对浩瀚如海的新知识,总感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恐怕自己来不及学习,这就是孔子“学如不及”的涵义。今天,社会已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的容量是如此之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又是如此之快,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不能说,他能赶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就是说,在当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学如不及”的紧迫感。

  而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而言,总恐怕学得不够牢靠,时刻担心会失去它,或者说需要的时候却不能熟练地予以运用。因而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随时随地都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造福于民。这就是孔子“犹恐失之”的涵义。

  思考题3:

  你有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觉?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指的是:禹的日常饮食十分菲薄。

  恶衣服,指的是:禹的日常衣服非常粗陋。

  黻,读FU,第三声,指的是祭服。

  沟洫,指的是田庐间的沟渠。洫,读XU,第四声。

  孔子说:“对于禹,我确实是无可挑剔的。他自己的日常饮食十分菲薄,而祭祀先祖和天神的祭品却非常丰厚;自己平时的衣服非常粗陋,而祭祀用的礼服和礼帽却做得非常精美;自己住的地方简陋低矮,却竭尽全力修建田庐间的沟渠。大禹呵,我对你真的是无可挑剔了!”

  孔子在这里用了三组对比,来歌颂大禹的美德,并表达自己由衷的钦佩之情。一是把禹平时菲薄的饮食与祭祀先祖和天神用的高贵祭品相比,二是把禹平时穿的粗陋衣服与祭祀时精美的礼服和礼帽相比,三是把禹平时住的简陋宫室与竭尽全力兴修水利、造福为民的行动相比,栩栩如生地衬托出大禹敬神爱民的崇高形象

  历史的经验证明,敬神爱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大禹是敬神爱民思想的成功实践者,在他的治理下,华夏文明开创了一个吉祥和天下大治的先端。大禹也为后来的帝王树立了一个造福于民的典范。

  敬神爱民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执政者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说爱民思想,今天提倡的执政为民,其实与古代的爱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再说敬神的问题。在古代,受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制约,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当时敬神实际上就是敬畏大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仍然应该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否则就会无法无天,什么事都敢做。近代以来,人类做了很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事,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如果我们能够从敬畏大自然出发,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那么我们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思考题4

  你认为,大禹敬神爱民的思想,今天仍有意义吗?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31.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