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感悟11

感悟11


  11、关于文质彬彬和温良恭俭让1、国贸班吴少华: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

  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所说的“群”,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社会团体、血亲宗族,以及伦理道德、刑法律令、典礼仪式、规章制度等精神生态环境的范畴。

  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关键差别,在于文化,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之为“万物之灵”。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文化就是限定,就是让人在一系列的规则下待人接物。

  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自信的人,必定富有思想和智慧;一个强大的民族,一定凝聚了无数善良友爱、勤劳勇敢、信念坚定的子民!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质”,指的是人类朴素的本质,“文”,指的是文化的累积。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这就是“质胜文则野”;倘若文化发达得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就会显出虚浮虚伪,这就是“文胜质则史”。所以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做到“文质彬彬”。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质”,指的是质朴的品质,“文”,指的是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倘若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又酸又呆,忘了做人的根本。真正的君子既有文化修养,又不会迷失本性,所以做人要“文质彬彬”。“文”与“质”的概念和范畴,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推而广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审美、艺术、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等各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发挥。

  文质彬彬,是经由进得修业而达成的均衡和谐的状态,而内容与形式的均衡状态,就是“中道”。品味人生,认识世界,无不需要透过表面看内在,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孔学谨严,也重权变。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因为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孔子看到了“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状态,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五个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老师的。"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与其他的人不同,不是凭借势力压人,靠争夺强力夺取,而总是用温良恭俭让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例如,《管子?形势篇》中也说到,"人主"即国君,"温良宽厚则民爱之。"后来人们也往往以此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目标和要求,用这句话称赞其他的贤达人士。

  2、商务(1)班沈怡宁在今天,“文质彬彬”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比较绅士的意思。在古文中,“文”是文雅的意思,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服饰要符合“礼”的规定。“质”有秉性、质朴之意,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可以说“文”是人的习性,后天培养的。“质”是人的天性。“质”多于“文”就会显得有点粗野,“文”多于“质”就会变得不切实际和虚浮。“彬彬”的意思是相杂适中的样子。所以“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文雅和质朴要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各据一半。在这个社会中,也要遵守。如果一个人“文”大于“质”,那么他就会显得很虚伪,不会为别人考虑,只是一味的做出好好先生的模样,没有什么实质。而如果“质”大于“文”,那么他会很单纯,很热心,但说话大声大气,不遵守规矩,这样的人也不好。只有把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会变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温良恭俭让和文质彬彬的意思相近,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面对别人时要温和,对待别人时要善良,与人交流时要恭敬,对待生活要节俭,面对别人的过错要懂得忍让。只有做到了这几样,别人才会乐意和你做朋友,乐意向你吐露心声。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有可能会被欺负,可是如果你一直坚持以这种姿态对待别人,那么欺负你的人就不会再欺负你,而是会敬重你,认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将得到更多的赞扬。简单一句话就是用你的真心与别人交往,当你付出真心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多的真心。所以,无论你是做到“文质彬彬”还是“温良恭俭让”,你都将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460.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