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三篇评论2

第三篇评论2


  3-2关于礼与乐的关系

  国商1班龚彬礼乐礼乐,礼和乐是分不开的。礼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音乐确实能潜移默化地使人心改变,起到教化作用。所以,礼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乐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精神可以与之交流,内心可以予之改变!礼与仁也是分不开的。孔子曾经也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所以仁、义、礼、智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音乐可以陶冶人之情*,充分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一样的音乐也体现了人的不一样的个性和内涵。有人喜欢古典音乐,内心安静;有人喜欢摇滚,内心狂野一般!所以,礼与乐一内一外反映了人的精神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国贸班吴少华: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论语?宪问》篇载子路问孔子“成人”之道,孔子即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文之以礼乐”是任何人“成人”的必由之路,少了这一步,即使拥有“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

  国商一班潘霏霏:1:礼,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就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折射的是她内心世界的反应。人们的表现是自己认可的,是从实践中学习的到的,经过理解而从内心反映出来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反映不同,即行为表现也就不同。然而凡事有一个标准,这便由个人境界不同体现了。

  2:乐,一个人的心灵符号,就像不同风格的人喜欢的音乐的不同。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可以说是内心世界的自我绽放,精神世界的一次升华。

  3:仁,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表现的综合体现,是否循行礼乐也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礼与乐相互促进了仁的发展,一内一外地反映了“仁”的精神世界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国际贸易吴婷玉礼顾名思义即为礼仪,是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素养,是指外在的修行;乐则是从内心有感而发的一种内涵,代表了一种内在的文化修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丰腴的内在修为才能表现出好的外在素质,而乐律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古人说,君子发乎情而止于礼。由此可知礼仪体现了君子的内在涵养。一个人是否拥有好的教养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而一个人能挥之即若的左右自己的言行礼仪,必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涵养。如此一来,内在似乎较外在更为重要几分,但这二者却又惺惺相惜,少了外在如何体现内在,缺了内在如何让外在淋漓尽致?所以说,礼与乐,一内一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能反映出了仁厚的精神和内心的世界。

  国商2班费盖男1号答:孔夫子博学因为他养成了没事问的习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籍华人当代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开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会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这"第一流"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这第一步"问"的,有了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禽兽与人的区别,就在于会问与不会问这一步之差。"智者"与"愚者"之间的一步之差,又只在于问得"巧"与问得"笨"。

  我并没有做到“每事问”的好习惯。由于自己平时懒惰不勤思考。但上了商道的课以后,让我有所启发,懂得去思考要多提问才会有进步。

  粉色初恋我认为,礼与乐是紧密而不可分的。设想,一个人很投入地在听音乐,那他的精力是集中的,这是爱音乐人。但我想说,这样的人,同时也是有礼之人。因为有闲情逸趣去欣赏音乐,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享受并获取音乐带给你的快乐,极能反映出你的细心、你的仁爱之心。有此爱好的人,他能非常自如的在音乐中寻找自己,然后,再不断地完善自己。

  国商1班陆翔礼是礼让,这是一个人的品质。而乐则是音乐,乐器,是一个人外在的兴趣爱好,而这两个一内一外便反映了仁的精神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呢?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是君子一贯的做法。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就不同了,君子不会为了一些无关大雅的事情而跟你吵个不停,争个没完没了,不会那么斤斤计较;甚至于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会弄得双方都下不了台。因为他们始终认为礼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表面上看他们委曲求全是傻吧,孰不知他们才是真正的君子,正因为君子很多时候都是被人们所不认同的,因此他们大多以乐为友,借此来抒发他们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所以说礼与乐,一内一外反映了仁德精神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国商2高萍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礼视为一个框架,而是充分地认识到本真生存之礼的“人情”味,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礼乐恰恰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依‘礼’而行就是完全向他人开放;因为礼仪是公共的、共享的和透明的;不依‘礼’而行则是隐蔽的、暧昧的和邪恶的,或纯粹是专横的压迫.”待人接物时,心中没有仁(真情厚意),整个人便会变得虚假,变得巧言令色,变得伪善!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别扭。很痛恨自己的表现。一个确实尽力学习礼的人,最终都能够富于想象力地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娴熟地将各种形式融合或重新融合起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是以一种精审而非盲从的方式,显得自然而优雅,富有创造性。

  国商2班蔡欣铭:孔子说,如果人不具备仁的品质,还能讲“礼”吗?还能享“乐”吗?礼和乐都是表现仁的,孔子认为没有仁爱之心就谈不到礼和乐。仁是以礼乐为准则,礼乐以仁为根据,二者是相互的,是实现仁的途径。礼与乐可以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遵从社会规范,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造就社会的祥和。会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一个人如果充满仁爱之心,那样无论对人还是处事都会是宽容的。

  国贸班田源礼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制定的。在东周末年“礼崩乐坏”,当时的孔子就极力支持礼乐的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方式;而这正是孔子所希望的。

  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国商1班潘霏霏礼,就像*个人的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的自然反映;是我们实践中学习理解到的。乐,人们的心灵符号,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个人的兴趣爱好应该就体现了*个人的思想品德。孔子倡导‘仁’它的魅力*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至今,我个人似乎只知道那么*点,我觉得仁是*个人的综合体现,礼与乐促进了仁的发展,所以礼与乐,*内*外反映了仁的精神世界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国贸班单凤:一个人的举止行为,能待人真诚有礼,比什么都重要。“礼”代表规范制度和道德准则之类的,知礼才知什么是真心,否则会黑白不分,美丑不辨。

  在孔子以前有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治,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经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不仅是因为他对于古代乐教的继承,更是来自他对于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艺术,只有在人们精神地发现中才存在。可以说,就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看,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地艺术精神的发现者。”孔子对于音乐的追求,是通过技艺而深入到内在的精神中,从而把握此精神具有者的人格自己的人格与音乐精神的融合正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孔子把音乐作为一个人人格最后的完成境界,不仅是在个人教养上非常重视乐,并且在政治上也同样加以重视,因此乐才成为孔门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就如荀子学问的性格并不与乐相近却仍然作出了一篇完整的《乐论》,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但是,孔子何以对乐如此重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大典型之一的孔子的艺术精神是什么,并且何以会如此。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411.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