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大宋皇商 > 第一百二十二节:背后的博弈

第一百二十二节:背后的博弈


  “邵牧兄哪里的话,方才我也是紧张得很呐,听了邵牧兄的话,此际便觉着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一般。”

  一众人等皆都大笑了起来,笑声引得周围的举子也围了过来。

  “在下方天若,字彦稽,拜读过邵牧兄的著作,却不想邵牧兄也来参加此次大比了。”来人剑眉星目,仪表堂堂,着书生之样,很有儒雅气。

  “拙作而已,谈何拜读,彦稽兄言重了。”王诩拱手谦虚道,但他心里却是想经世致用之学能传播的越广泛越好。尤其是在这一众的举子当中,他们将来或许就是一方封疆大吏,或许登上朝堂成为天子近臣,或许著书立说成就儒学大师,若能在此时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影响,那么将来掌权变革之时,能得到的拥护就更多,阻力就会少些。

  “经世致用倡导学以致用,以实用衡量学问,以实务载学,但为免有些功利了。”出言之人亦是年纪轻轻,眉宇间却有些老成之气。

  “哦,在下胡安国,字康侯,粗读过邵牧兄的书,一些拙见,往邵牧兄勿怪。”来人这才想起介绍自己。

  “他就是胡安国?”

  “你认识?”

  “杨时的弟子,你不知道?”

  “杨时?莫不是程颢、程颐的学生?”

  “就是他,算起来这胡安国也是他俩的门生。”

  从人群中的窃窃私语,王诩听了个明白,原来这胡安国受的是二程的理学影响,难怪不认同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章持来迟,诸兄勿怪啊。”来人声音颇大,将一众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他就是章惇的次子章持。”陈卯在王诩身边小声道。

  王诩打量了来人一番,果然是衣着华贵,出自名门,“他不是已经有了出身了?怎么还要来考?”

  “他得了个第十。一个职事官职都没候着。如今章惇在朝,手握重权,他此番再来,怎么也得弄个好差事。”朱勔在一旁酸溜溜地说着。

  一些抱着重在参与的学子见章持来此,纷纷凑了上去,王诩乐得避开个清净。

  “成文兄,今日气色不凡。看来必然高中啊。”

  面对阿谀奉承,章持很是受用,“饱读经义,等的便是这一天,我等自然要大展拳脚。”

  “可是,我听说。有些人早已名声在外,颇受朝廷关注,写了些什么什么的,会不会对这次大比有所影响?”章持身后的一个学子含沙射影地点名王诩。

  “某人不过是写些个淫词艳曲罢了,并无真才实学,倒还不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学柳三变。得个奉旨填词岂不是更好?也免得科举不中。丢人现眼。”同样衣着华丽的,面相轻浮的学子对王诩添油加醋地讥讽一番。

  “铭德兄所言极是。所言极是啊。

  章持听得嘲讽王诩的言语浑身舒坦,他实不能忍受自己的爹对看不起他却对别人青眼有加。眼中暗含着寻衅的神色朝王诩看去,得意道,“莫说他没有真才实学,便是有那么二两学问,使得些下作而又见不得人的手段,我章持也不会任由他得逞。科举取士乃是选拔有才有能之士,为朝廷社稷而用,若是有人敢挟名以求官,我第一个不答应。若是一众帘官要徇私或是受什么影响,做出偏颇之事来,登闻鼓院就在不远。击鼓叩阙,就是告到陛下那里,也得讨个公平。他徐士廉能做为的,我们一样能做。”

  章持一席话,引得依附在周围的人一片赞和之声,其中当然有阿谀拍马之人,也要实在怕王诩名声太高,而求一个公平的人。

  面对章持的气焰,何昌言和胡安国等人纷纷侧目,唯恐避之不及。

  王诩笑笑,并不理会章持的哗众取宠,而是拉住问陈卯道,“徐士廉是何人?”

  陈卯愤愤地想要前去辩驳,无奈被王诩拉住,只得解释道,“太祖开宝六年,科举新录进士十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当时太祖觉得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的进士之名罢去。而当时的权知贡举翰林学士李昉和武济川乃是同乡人,因此太祖很是不悦。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于是太祖就另外再设一场考试,并且在讲武殿亲自批阅考生的试卷,此次共录取了进士二十六人,徐士廉就在其中。之后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而由太祖所创的亲自督考阅卷的殿试制度也就由此传承了下来。”

  几声开考的锣声响起,吵吵嚷嚷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国子监的大门被缓缓打开。章持等人也收敛了狂态,听着两名监门官的指挥,排起了长队随着几千名学生慢慢向着考场中走去。

  天边渐亮,清晨的太阳依旧带着些慵懒,但洒下的阳光却足以温暖人心。王诩刻意抬头看了看天边,露出一抹笑容。

  考生们跨入了国子监之后,便被官吏们引到了文庙大殿的广场上,王诩抬头一看,蔡京意气风发领着一众官员昂然立于大殿之前,身后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待考生们齐聚整齐,便跟着蔡京等考官一同祭拜孔圣人塑像,然后才去到照壁之前寻找到属于自己籍贯所对应的地方,紧接着就跟着吏人的引导,去了相应的考试地点。王诩和一众两浙路的考生跟着官吏来到了国子监内的一个偏殿。

  胥吏引着王诩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几十名考生聚在一个偏殿内考试,用的俱都是国子监学生用过的旧的案几和木凳,王诩刚一入座,便对上了陈卯的有些紧张的眼神,于是便给他点了点头,算是安慰,陈卯颔首回应,遂才进了自己的座位。

  这宋代的科举让王诩有些亲切。除了祭拜孔圣人塑像这一点不同以外。其余的和后世的高考都差不太多,就连贴在木桌左上角的纸张也是,和高考所贴的考号和姓名大同小异,上面写着王诩的籍贯,年龄。王诩确认了一下是自己,边将一侧水桶里的清水倒了些在砚里。

  待所有的考生都做好了准备,胥吏便带着礼部的考题抄本高高地挂在了偏殿正中。确保所有的考生都能看得清楚。

  蔡京诚不欺我,王诩只是瞥了一眼题目,就拿起了狼毫,落笔的一刹那,心头暗忖,这一笔下去。就算是和万世唾骂的权奸蔡京成为一丘之貉了,就算后世的史官们要用笔将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就只有随他们去了,只要北宋不灭,靖康无耻,我王诩就算遗臭千年也在所不惜。

  王诩运笔如飞,用着工整的小篆将蔡京所给的标准答案一一填上。

  数千名考生或咬笔头,或挠脑袋。或是时而沉思时而下笔。或是东看西瞄,考场的众生相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巡考的胥吏们来回地走动着。虽然每个考生隔得甚远,但亦有抱着侥幸心理的,所以胥吏们也算巡视得认真。

  国子监的后殿内,一棵常青的云松压满了积雪,婀娜的身姿有如穿上白素大袄的侍女半福。

  “蔡承旨,可是在期待着今次的大比结果。”同知贡举刘拯笑呵呵的走到了蔡京身边,作为右司员外郎的他,把如今朝堂上的局势看得透彻,蔡卞和章惇生隙,许将和李清臣在其中搅合,曾布林希乘势打压章惇,得到最大好处的便是蔡卞兄弟一党,他虽是受了章惇的举荐除了个同知贡举,但是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呵呵”蔡京事故地笑了笑,指着院内的云松道,“刘员外,你瞧那棵松像不像一个正在迎奉的侍女。”

  “嘶……经蔡承旨如此一说,我还觉得真像。蔡承旨果然好眼力,有蔡承旨如此明察洞悉一切的慧眼,今科拔擢的进士定然会是有大才之人。”刘拯虽有才学,但人品却不怎么样,放眼如今的朝堂之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彦修兄所言极是啊,不过这科举取士还需得你我同劳。”蔡京拎起茶壶,给刘拯空空的茶杯里斟上一杯茶。

  刘拯这般墙头草岂能不知蔡京的言外之意,随即端起茶杯捧在手里,不无阿谀道,“冬日的一杯热茶,能品出的不仅是香气,更是暖意。”

  听着两人的对话,一旁同为同知贡举的陈瓘便知道刘拯接受了蔡京的拉拢,此时已经倒向了蔡京兄弟,“刘员外莫把茶杯捧得太紧了,当心热茶溅出来烫着手。”陈瓘嘴角挂着讥诮,眼神里不无轻蔑。

  同为同知贡举,刘拯也把陈瓘无可奈何,脸上闪过一阵愤恨,将茶杯放下,心中冷笑,陈瓘啊陈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得了个同知贡举的临时差遣还以为自己起死回生了,得罪了蔡卞和章惇,这事只能是回光返照。

  “呵呵,不知陈同知对今次大比可有什么看法?”对于刘拯蔡京只是将其视为工具,长袖善舞的他没到陈瓘铁定被贬之前,不会为了一个刚倒过来的刘拯出头。万事留一线,是他的为官之道。

  陈瓘捂了捂较为单薄的大袄,他是清贫之人,他一个正八品的太学博士,月俸才二十二贯,虽然还有三十一匹的绫罗绸缎,但居京城,这点钱也只够一家老小日常的用度,哪能和蔡京之流相比,就连刘拯都不如,“刘某愚钝,腹里空有些诗书,却不堪大用,没甚看法,还请蔡承旨指教一二。”

  陈瓘登科已经二十二年,久混官场,对于一个月前的朔望大朝会上的纷争,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蔡卞把他推上同知贡举的差遣,无非就是想让他再出个错,露出个鞭子,好让其抓住,一脚踹出京城,虽然他不肯阿谀奉承新党权贵但他也没那么傻,这马蜂窝他不会去捅,所以将皮球踢回给了蔡京。

  蔡京从窗户边上走回来,不大的后殿内只有他们三人。其余的内帘官外帘官都在外殿。

  “听闻国子监的学生言。陈同知长于经史,不知陈同知是否了解今次大比的考生,有哪些于经史会有独到的见解。”蔡卞的刺,蔡卞自己去拔,他蔡京不仅不会替别人做嫁衣,还要借兄弟的陷阱为自己捞取好处。他要想使些手段动点手脚而同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的陈瓘若要干预,那么他就有很大的阻碍。况且他也不想授人以柄。如今刘拯是倒向了他,蔡卞把陈瓘推来的目的他也知道,当然陈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不落蔡卞的圈套那是最好,如果陈瓘看不清局势,也不妨指点他一二将他点醒。

  陈瓘自是不明蔡京的如意算盘,他哪知道蔡京是六亲不认之人会借此为自己谋利。他心中早就把蔡京划归到了蔡卞一伙,而蔡卞的圈套他也是看的清楚,若是自己执意拔擢了擅长经史的考生,而贬黜了遵从荆公新学的考生,那么他的仕途也就算是交待在这里了,他不会让蔡卞一伙如意,虽然自己的官权有限,但就算是一只苍蝇。也要待在京城待在章惇蔡卞一伙人的眼皮子底下。时不时地跳出来恶心他们,“蔡承旨严重了。陈某哪里是什么长于经史,不过读过些闲书罢了。至于此次大比的考试嘛……”陈瓘故作思量一阵,方才道,“陈某倒是很欣赏杭州王诩。”

  “王诩?”蔡京依旧是淡淡的语气,面上也看不出来任何的表情,仿佛只是为了礼貌地回应陈瓘一般。

  蔡京的城府是陈瓘远远不及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一番算计,他提王诩出来,一是王诩在士林已有很重的名声,如此一提,就算事后王诩高中,蔡卞一伙拿他刚才的话诬陷他和王诩私结,泄露试题,收贿拔擢,他也能辩白自己只是随大流而已,王诩之名不仅他一人知晓。二是,王诩所长乃是其自创的经世致用,这本书他仔细研读过,虽说乍看之下像是脱胎于荆公新学,但他以为此书有其独到的地方,有属于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没有荆公新学那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狂妄,而是一切以民为重,以实学为重,他从心底倒是很欣赏此人。

  倒是小看了这个陈瓘,蔡京心里嘀咕,他提一个和荆公新学沾边的王诩,却不提其他直接拜学荆公新学的考生,应该是他陈瓘看出了蔡卞的诡计,却又装疯卖傻,将计就计。

  既然陈瓘已是明白人了,蔡京也就不用再费周折,乐呵呵地招呼着刘拯一起坐下,烤着烧得通红的木炭,闲谈着今次大比中引人关注的考生。

  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却没有一帮考官那么悠闲。

  太阳缓缓照上当空,时间已过正午,陆陆续续地有考生开始交卷了,先交给封弥官,经封弥官核对准确考生信息,然后按顺序放好,再由封弥官送去文庙。

  看着周围陆续交卷的考生,王诩也不着急,虽说他已经写得很完善了,但依旧是一遍遍地检查,他犹记得当初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刻意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能提前交卷,坐都要把时间坐满。

  直到第五遍检查完毕,确定没有错误和墨点,王诩这才长出一口气,放下了毛笔,伸了伸疲倦的身体,起身将试卷交给了胥吏。而此时,周围已经没有几个考生了。

  刚一出国子监的门,陈卯和冉清流和一众学生就迎了上来,“邵牧兄为何这时才交卷?”

  “难道交得迟了有什么不妥?”王诩反问道,他不知道宋代时期的考试习惯。

  陈卯满面春风,看来他是考得不错,他笑道,“邵牧兄有所不知,这还真有些典故可说。”

  王诩没想到陈卯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于是颔首示意他说说。

  “自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端拱二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三十年,共产生了二十二位状元。其中不乏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等后来掌权的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听了陈卯的话,王诩哑然失笑,这科举在宋初竟然是比速度的考试。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陈卯接着说道,“一些有见识的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还算是个勇于纳谏的君主,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

  停了停,陈卯看了看王诩,斟字酌句地说道,“所以说,现在虽没有了比谁快的习惯,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些影响的。”

  王诩笑笑,知道陈卯的言外意是指现在仍旧有些人会以为后交卷的人才思不够敏捷,“白石、归安你们答得怎么样?”

  冉清流一向是有些高傲的,但此番却有些露怯道,“不尽如人意。”

  “尽力就行了,但求问心无愧而已。走吧,我们回去。”王诩招呼着学生们,忽然发现没见了朱勔,随即将陈卯拉到身边问道,“存良哪去了?你见着了吗?”对于这个尚未成气候的六贼之一,王诩仍是时刻提防和关注着的。

  陈卯面露难色,隔着学生们有些距离了,确保他们听不见了,这才回答道,“我先出来,然后不一会儿存良就交卷出来了,不过看他脸色似乎考得很不好,扔下了一句我去撷芳楼吃酒了,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来这些日子陈卯成熟了不少,要是搁在以往,朱勔对他这样说话,他非得讨个说法不可。

  王诩叮嘱了陈卯几句,让他带着学生回院子,自己随即叫上了一辆马车就去了撷芳楼,要是朱勔出个岔子就麻烦了,无论他以后会怎么样,至少现在朱冲还在和自己合伙做着生意。(。)


  (https://www.daowx.cc/bqge128346/6604870.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